# openEuler 文档:树莓派安装指南 ## 安装准备 ### 获取安装源 在开始安装之前,您需要获取 openEuler 为树莓派发布的镜像文件及其校验文件。 1. 访问 [openEuler 仓库](https://repo.openeuler.org/) 网站。 2. 在版本列表中点击“openEuler 24.03 LTS”,进入 openEuler 24.03 LTS 的下载页面。 ![alt text](image.png) 3. 点击“raspi_img”,进入树莓派镜像的下载列表。 ![alt text](image-1.png) 4. 点击“openEuler-24.03-LTS-raspi-aarch64.img.xz”,将 openEuler 发布的树莓派镜像下载到本地。 5. 点击“openEuler-24.03-LTS-raspi-aarch64.img.xz.sha256sum”,将 openEuler 发布的树莓派镜像的校验文件下载到本地。 ![alt text](image-2.png) ### 镜像完整性校验 1. 获取校验文件中的校验值。执行以下命令: ```shell cat openEuler-24.03-LTS-raspi-aarch64.img.xz.sha256sum ``` 2. 计算文件的 sha256 校验值。执行以下命令: ```shell sha256sum openEuler-24.03-LTS-raspi-aarch64.img.xz ``` 命令执行完成后,输出校验值。 3. 对比步骤 1 和步骤 2 计算的校验值是否一致。 如果校验值一致,说明下载的文件完整性没有被破坏;如果校验值不一致,则可以确认文件完整性已被破坏,需要重新获取。 ![alt text](image-3.png) ## 安装方式 要在树莓派上安装 openEuler,您需要将下载的镜像刷写到 SD 卡上。 本教程基于 Linux Mint 22 系统进行,因此适用于 Linux 环境。 ![alt text](image-4.png) ### 查看磁盘分区信息 在 root 权限下执行 `fdisk -l` 命令,获取 SD 卡的磁盘信息。例如,笔者的 SD 卡对应的磁盘为 `/dev/sda`。 ![alt text](image-5.png) ### 卸载 SD 卡挂载点 1. 执行 `df -lh` 命令查看当前已挂载的卷。 2. 如果 SD 卡对应的分区未挂载,则跳过该步骤。 3. 如果 SD 卡对应的分区已挂载,例如笔者的 SD 卡对应的两个分区 `/dev/sda1` 和 `/dev/sda3` 已挂载,则继续下一步。 ![alt text](image-6.png) 4. 卸载对应挂载分区。在 root 权限下执行以下命令: ```shell # 注意:卸载的分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umount /dev/sda1 umount /dev/sda3 ``` 5. 执行 `df -lh` 命令查看是否卸载成功。 ![alt text](image-7.png) ### 写入 SD 卡 1. 如果获取的是压缩后的镜像,需要先执行 `xz -d openEuler-{version}-raspi-aarch64.img.xz` 命令将压缩文件解压,得到 `openEuler-{version}-raspi-aarch64.img` 镜像文件;否则,跳过该步骤。 ![alt text](image-8.png) 2. 将镜像 `openEuler-{version}-raspi-aarch64.img` 刷写入 SD 卡。在 root 权限下执行以下命令: ```shell # 注意:将 version 替换为实际版本号,/dev/sda 替换为实际 SD 卡对应的磁盘 # 如果提示权限不足,可以在 dd 命令前添加 sudo dd bs=4M if=openEuler-{version}-raspi-aarch64.img of=/dev/sda ``` > 一般情况下,将块大小设置为 4M。如果写入失败或者写入的镜像无法使用,可以尝试将块大小设置为 1M 重新写入,但设置为 1M 会比较耗时。 ![alt text](image-9.png) ## 安装指导 ### 启动系统 将刷写镜像后的 SD 卡插入树莓派,通电启用。 ### 登录系统 登录树莓派有以下两种方式: 1. **本地登录** 将树莓派连接到显示器(树莓派视频输出接口为 Micro HDMI)、键盘和鼠标后,启动树莓派。您将看到树莓派的启动日志输出到显示器上。待树莓派启动成功后,输入用户名(root)和密码(openeuler)进行登录。 2. **SSH 远程登录** 树莓派默认采用 DHCP 方式自动获取 IP。如果树莓派连接到已知路由器,您可以登录路由器查看新增的 IP,该 IP 即为树莓派的 IP。例如,树莓派对应的 IP 为:192.168.31.109,使用命令 `ssh root@192.168.31.109` 后输入密码 openeuler,即可远程登录树莓派。 笔者使用的是 SSH 远程登录方式。 首先需要在路由器上查看树莓派的 IP 地址。笔者使用的是 tplink 路由器,访问 [tplogin.cn](http://login.cn),然后输入管理员密码。 ![alt text](image-10.png) 点击设备管理,找到 openEuler 并点击管理。 ![alt text](image-11.png) ![alt text](image-12.png) 找到树莓派的 IP 地址,笔者的树莓派 IP 地址为 192.168.2.102。 ![alt text](image-13.png) 在终端中输入 `ssh root@{IP}`,例如笔者输入 `ssh root@192.168.2.102`,然后输入 yes 来接收密钥,输入密码 openeuler,即可登录树莓派。 ![alt text](image-14.png) ### 配置系统 #### 扩展根目录分区 默认根目录分区空间比较小,在使用之前,需要对分区进行扩容。 请按照以下步骤扩展根目录分区: 1. 在 root 权限下执行 fdisk -l 命令查看磁盘分区信息。命令和回显如下: ![alt text](image-15.png) SD 卡对应盘符为 /dev/mmcblk0,包括 3 个分区,分别为 1. /dev/mmcblk0p1:引导分区 2. /dev/mmcblk0p2:交换分区 3. /dev/mmcblk0p3:根目录分区 这里我们需要将根目录分区 /dev/mmcblk0p3 进行扩容。 2. 在 root 权限下执行 fdisk /dev/mmcblk0 命令进入到交互式命令行界面 ![alt text](image-16.png) 1. 输入 p,查看分区信息。 记录分区 /dev/mmcblk0p3 的起始扇区号,即 /dev/mmcblk0p3 分区信息中 Start 列的值,示例中为 1593344。 ![alt text](image-17.png) 2. 输入 d,删除分区。 3. 输入 3 或直接按 Enter,删除序号为 3 的分区,即 /dev/mmcblk0p3 分区。 ![alt text](image-18.png) 4. 输入 n,创建新的分区。 5. 输入 p 或直接按 Enter,创建 Primary 类型的分区。 6. 输入 3 或直接按 Enter,创建序号为 3 的分区,即 /dev/mmcblk0p3 分区。 7. 输入新分区的起始扇区号,即第 1 步中记录的起始扇区号,示例中为 1593344。 > 须知: 请勿直接按“Enter”或使用默认参数。 8. 按 Enter,使用默认的最后一个扇区号作为新分区的终止扇区号。 9. 输入 N,不修改扇区标记。 10. 输入 w,保存分区设置并退出交互式命令行界面。 ![alt text](image-19.png) 3. 在 root 权限下执行 fdisk -l 命令查看磁盘分区信息,以确保磁盘分区正确。命令和回显如下: ![alt text](image-20.png) 4. 在 root 权限下执行 resize2fs /dev/mmcblk0p3,增大未加载的文件系统大小。 ![alt text](image-21.png) 5. 执行 df -lh 命令查看磁盘空间信息,以确保根目录分区已扩展。 ![alt text](image-22.png) > 须知: 如果根目录分区未扩展,可执行 reboot 命令重启树莓派之后再在 root 权限下执行 resize2fs /dev/mmcblk0p3。 #### 连接 WIFI 如果需要随身携带树莓派,可以连接 WIFI 网络。 1. 查看 IP 和网卡信息 ```shell ip a ``` 获取无线网卡 wlan0 信息: ![alt text](image-23.png) 2. 扫描可以连接的 WIFI 信息 ```shell nmcli dev wifi ``` ![alt text](image-24.png) 3. 连接 WIFI 在 root 权限下执行 nmcli dev wifi connect SSID password PWD 命令连接 WIFI。 其中,SSID 为上一步扫描到的可供连接的 WIFI 的 SSID,PWD 为对应 WIFI 的密码。例如,SSID 为 Madoka,密码为 12345678,则连接该 WIFI 命令为:nmcli dev wifi connect Madoka password 12345678,连接成功: ![alt text](image-25.png) 4. 查看 IP 和无线网卡信息 ```shell ip a ``` ![alt text](image-26.png) 连接成功后,使用同一 WIFI 网络的设备可以通过 SSH 远程登录树莓派。 笔者是使用手机提供热点,树莓派和电脑连接该热点,然后从手机热点已连接设备中查看树莓派的 IP 地址,使用 SSH 远程登录树莓派。 笔者树莓派连接热点后 IP 地址为 192.168.220.180,在电脑中使用 `ssh root@192.168.220.180` 但是由于之前笔者电脑已经连接过树莓派,所以会提示密钥已经存在,需要删除 `~/.ssh/known_hosts` 文件中对应的树莓派密钥,然后再次连接接受密钥即可,连接密码仍为 openeuler。 ## iSulad 安装方法 openEuler 24.03 LTS 版本默认包管理工具为 DNF,iSulad 依赖的软件包在 openEuler 24.03 LTS 版本的软件源中,可以通过 DNF 安装。 首先,更新软件源: ```shell dnf update ``` 然后,安装 iSulad: ```shell dnf install -y iSulad ``` 安装完成后,在 root 权限下执行 `systemctl status isulad` 查看 iSulad 服务状态,如下图所示: ![alt text](image-27.png) 可以看到 iSulad 服务已启动。 ## Docker 安装方法 同 iSulad 类似,使用 dnf 包管理工具以 root 权限运行: ```shell dnf install -y docker ``` 但是与 iSulad 不同的是,Docker 服务默认未启动,需要手动启动: ```shell systemctl start docker ``` 同时,可以设置 Docker 服务开机自启动: ```shell systemctl enable docker ``` ### 通过 Docker 应用数据库 OpenGauss 1. Docker 默认使用的是国外镜像源,为了加速拉取镜像,可以设置国内镜像源,否则拉取镜像速度会很慢甚至失败 创建并编辑 `/etc/docker/daemon.json` (如果文件或文件夹不存在,则需要手动创建) ```shell # 如果没有docker文件夹 # mkdir -p /etc/docker vim /etc/docker/daemon.json ``` 内容为: ```json { "registry-mirrors": ["<镜像加速器地址>"] } ``` 2. 拉取 OpenGauss 镜像,笔者使用 `enmotech/opengauss`,因为该镜像更新较快的同时引用量较高 > 注意: 从此处开始,如果你的设备是树莓派 4b 或其它树莓派,需要将 `enmotech/opengauss` 替换为 `enmotech/opengauss-lite` > > 为了演示删除容器镜像,笔者先使用 `enmotech/opengauss` 镜像 ```shell docker pull enmotech/opengauss ``` ![alt text](image-28.png) 运行 `docker images` 可以查看已经拉取的镜像 ![alt text](image-29.png) 拉取镜像后,根据官方文档,运行 OpenGauss 容器,可以通过 `--name` 参数指定容器名称,`-e` 参数指定环境变量,`-p` 参数指定端口映射,例如,`OpenGauss` 有环境变量 `GS_PASSWORD`,可以通过 `-e GS_PASSWORD=your_password` 指定密码,`OpenGauss` 默认端口为 `5432`,可以通过 `-p 5432:5432` 映射到宿主机端口 `5432`,运行命令如下: ```shell docker run -d --name opengauss_container -e GS_PASSWORD=your_password -p 5432:5432 enmotech/opengauss:latest ``` 但是这样生成的容器一旦被销毁,数据就会丢失,因此如果想要将数据持久化,可以通过 `-v` 参数将容器内的数据卷映射到宿主机上,例如,将容器内的 `/var/lib/opengauss` 映射到宿主机的 `/data/opengauss` ,运行命令如下: ```shell # 根据需要将 /data/opengauss 替换为你想要的路径 docker run -d --name opengauss_container -e GS_PASSWORD=your_password -p 5432:5432 -v /data/opengauss:/var/lib/opengauss enmotech/opengauss:latest ``` 例如笔者想将 opengauss 数据库中的数据持久化在 `/root/data/opengauss`,密码设置为 `my_opengauss`,容器命名为 `container_opengauss`,则可以运行如下命令: ```shell docker run -d --name container_opengauss -e GS_PASSWORD=my_opengauss -p 5432:5432 -v /root/data/opengauss:/var/lib/opengauss enmotech/opengauss:latest ``` ![alt text](image-30.png) 如果想要查看有哪些容器正在运行,可以通过 `docker ps` 命令查看 然而,笔者运行`docker ps`发现没有内容显示: ![alt text](image-31.png) 于是,可以通过 `docker ps -a` 查看所有容器,包括正在运行的和已经停止的 ![alt text](image-32.png) 发现容器 `container_opengauss` 已经创建,但是状态为 `Exited(1)`,并没有成功运行 此时可以通过 `docker logs container_opengauss`来查看容器的日志,查看容器运行失败的原因,如果你的容器名称不是 `container_opengauss`,请将 `container_opengauss` 替换为你的容器名称 ![alt text](image-33.png) 通过容器日志发现,容器运行失败的原因是通过环境变量设置的密码不符合要求,要求至少有一个大写和小写字符、数字和特殊字符,因此需要重新运行容器,并设置符合要求的密码 同时可以通过 `docker rm container_opengauss` 删除已经创建的容器,然后重新运行容器 对于某些一次性的容器(例如只使用 gcc 容器编译一次程序),可以通过 `docker run --rm` 来运行容器,容器停止后会自动删除,避免忘掉删除容器,占用过多空间 此时通过 `docker ps -a` 可以看到容器已经删除 ![alt text](image-34.png) 删除容器后,通过`docker run -d --name container_opengauss -e GS_PASSWORD=MyOpenGauss@0 -p 5432:5432 -v /root/data/opengauss:/var/lib/opengauss enmotech/opengauss:latest`重新运行容器 发现这次容器已经成功运行 ![alt text](image-35.png) `docker` 允许通过 `docker exec` 命令进入容器内部,可以通过 `docker exec -it container_opengauss /bin/bash` 进入容器内部,然后可以通过 `psql -U postgres` 进入数据库 其中,`/bin/bash` 是指通过容器内的 `/bin/bash` 进程进入容器,`-it` 参数是指交互式进入容器,`container_opengauss` 是容器名称,`psql -U postgres` 是指通过 `postgres` 用户进入数据库 然而,一进入容器内部,发现容器直接报错,通过 `docker logs container_opengauss` 查看日志,发现似乎是因为树莓派 4b 的架构不支持 `opengauss`,因此无法运行 ![alt text](image-36.png) 于是将镜像更换为 `enmotech/opengauss-lite` ```shell docker pull enmotech/opengauss-lite ``` 那么之前的`enmotech/opengauss`镜像就没用了,为了避免占用过多空间,可以通过 `docker rmi enmotech/opengauss` 删除镜像,如果你要删除其它镜像,可以通过 `docker rmi image_id` 删除(可以只填写 image_id 前几位字符,只要和其它镜像不重叠,你也可以改为容器镜像本身的名字) ```shell docker rmi c3 # 或者 docker rmi enmotech/opengauss ``` ![alt text](image-37.png) > 注意: docker rmi 是删除镜像,docker rm 是删除容器 将先前运行容器的命令修改为 `enmotech/opengauss-lite`,并重新运行容器 ```shell docker run -d --name container_opengauss -e GS_PASSWORD=MyOpenGauss@0 -p 5432:5432 -v /root/data/opengauss:/var/lib/opengauss enmotech/opengauss-lite:latest ``` 此时再 ```shell docker exec -it container_opengauss /bin/bash ``` 便可以成功进入容器内部: ![alt text](image-38.png) 之所以进入容器内部,是为了演示如何通过 `psql -U postgres` 进入数据库